韩愈曾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我们传统概念里面“吃苦”和“勤奋”是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直到今天,我认为它仍是适用的,但在做了十多年的国际教育之后,对于“吃苦”这件事我却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所以我今天想跟大家探讨的是:学习一定要在“苦海”中“作舟”吗?
这个问题设计到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关于学习的性质和内容。二十一世纪我们看到了纷繁复杂的世界,大数据、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教育该如何为孩子的未来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是关于学习的方法和目标。“作舟”的目的是什么,将要驶向何方?我们在“作舟”的过程中,要用怎样的方式去寻找它的意义?
跟同事们分享这个话题时,同事们问我,你这是什么?是“奇葩说”吗?我想既然是“奇葩说”的一个题目,是不是就应该有不一样的答案?您心中的答案又是什么呢?
无论“是”与“否”,不妨与我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什么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大家知道,每个人学习经历都是不一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教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多元智能,就是说每个人的大脑构建知识的方式是不同的,比如有的人擅长于视觉性的学习,有的人擅长于听觉性的学习,有的人擅长于触觉性的学习……正是由于每个人学习经验不同、知识构建方式不同,因而造成了每个人知识构建体系的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老师在一个教学空间里,教授同样的知识内容,但学生的学习结果却是千差万别。
所以基于这样的理论,基于对学习者的研究,我们强调探究式的学习。探究式学习就是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发展他自己的学习技能,培养他们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探究一方面是强调体验式教学。就像我刚才举的“啤酒瓶”那个例子,我们如何把抽象的东西用具像的方式,让孩子看到,为孩子们创造一种真实的场景,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以促进理解。
其二是基于问题展开的学习。围绕核心问题不断地追问,学生们带着疑问去找寻答案,最终真正理解到其核心意义。教学中也是一样,答案不会直接告知学生,而是一步一步去引导孩子们,这就是对问题探究的一个过程。
接下来,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们在推动探究式教学中经常会使用到的一些策略:
第一种叫做思维可视化。这是哈佛教育学院“零计划”中提到的一种教学策略。我们知道思考过程是不可能被看得到的,但是我们如何能够获得孩子们的思考过程?
大家可以看一下上图,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室里面都必须配备一张白板桌,老师常常会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孩子们围绕这张白板桌去进行讨论。他们可以自如地在这张桌子上书写讨论的内容、思考的过程:论点、论证过程以及最后的结果,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推理的方式、归纳的方式、演绎的方式展现出来。我们希望用这样的教学策略激发孩子们真正的思考。
第二种叫做基于问题的学习,或者说基于项目的学习。有很多学校、机构在推行这种教学方式,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孩子们在真实的世界中去做项目,在复杂的问题中去找到解决方案总是令人激动的。
就在前几天,我们刚刚举办了不同年级的个人项目展,在我们的课程中,每个年级的孩子必须要完成这样一个叫做“梦想计划”的项目,就是让孩子们去找到他最兴奋、最感兴趣的点,去研究,去探索,寻找自己的答案或提出新的见解。
每一次看这种展的时候,我都非常地激动,因为孩子们的研究和设计,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有人做的是服装设计,有人做的是一种新的绘画艺术的创造,有人做的是关于中国历史的演讲,有人做了篮球鞋,甚至有人去探讨关于艾滋病怎么样去宣传反歧视等等。通过这种项目式学习,或者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孩子们的综合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第三种在我们每个学科的教学中,在我们每一节课中,都在运用的一种合作式的教学。传统课堂中,我们认为是学生向老师学习,但是在我们的概念里,我们觉得学生向学生学习更加重要,甚至我在教学中,常常觉得自己是那个学习者,因为我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我们的课堂是生成的,在各种思想的激荡中,能看到孩子们超乎我们想象的思考。
通过合作的学习,孩子们可以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锻炼他们遇到问题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能够合作,能够互助,共同地去完成一些目标。
第四种方式是混合式的学习。疫情带给我们很多负面的影响,但是我觉得从教学上来讲,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学习,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滋养。我们通过很多有效的线上软件,实现了更加高效的学习。比如管理学习的系统Managebac或Powerschool,比如自主学习的系统EP。
我今天想给大家介绍的一个系统,叫Achieve3000,是蓝思的分级。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利用互联网在线上阅读各种各样话题的英语文章,并结合线下听、说、读、写、戏剧、演讲等方式提升英文水平。
软件使用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后台的数据——“用数据说话”,这为我们做决策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学生在用软件,课后回家有没有做?用了多长时间去做?甚至和全世界的孩子进行比较,他离他大学升学的目标,甚至职业的目标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第五种方式是跨学科教学。我们的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在现实中没有一个问题是可以用单个学科知识就完成的,真正现实的问题一定是各个学科内容的整合,既然我们是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从现在开始是不是就要做跨学科的整合?所以说我们在各个学科的整合中,我们倡导在全球背景下,运用概念驱动来推动学科的整合。这个概念不是我们平常说的定义,而是我们在每个学科中的一些重大的,超乎具体、具像的一些抽象的概念。
比如说我们之前做过探索上海的城市之旅这样跨学科的探究,数学学科、科学学科组可以用“关系”来引领对于速度、加速度、位移或冲量、动量等关系的理解。比如说语言学科可以用“交流”来引领,用文化交流、语言交流、历史交流、文本交流等方式,来探索上海的文化和作家。比如说人文组,他以“变化”来引领他对于历史的变化、经济的变化、货币的变化的理解。
最后,不得不提的还有我们服务性的学习。怎么去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他对于社区的责任、对于国家的责任、对于全球的责任,在服务性学习中,孩子们可以去发挥他自己创新的一些特点,他能够了解到自己这种优势、这种新的技能的挑战。这些活动通常都是由孩子们自己发起、自己组织、自己举行,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困难,然后自己寻求支持去克服困难。
所以大家有没有发现探究式学习的一些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的内驱力,让他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式的学习是基于问题、基于项目的学习,通常结果是开放的,没有特别固定或者标准的答案,所以我们能看到孩子不一样的理解。同时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遇到问题,遇到挑战,错误恰恰是他学习的契机,最重要的要激发他高阶的思考。
每个老师对“鲁姆数学目标分类”再熟悉不过,探究式的学习并不是让学生反复地背诵记忆,更多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应用、能够分析、能够评价,甚至能够进行创新。所以这就是所谓高阶的思考,正是这种高阶的思考是快乐的源泉。
其他优秀院校精品项目推荐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