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没钱都要送孩子出国,就像电视剧《小别离》,它讲述了3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送孩子留学的故事。该剧引起不少家长的共鸣。留学费用不是一个小数目,但究竟是什么样的动力,使得中国家长们不惜重金,把年幼的孩子送往遥远的异国?
中国家长对教育的焦虑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境更为宽裕的“70后”、“80后”成为中国家长的主力军,更多的物质和精力被投入到子女教育中,但伴随着更多的投入不是更多的从容,而是更多的焦虑。面对各种教育资源,人们似乎有很多选择,但似乎又只有一种选择:学习,考试,成绩。留学热,学区房热,课外辅导班热……各种令人坐立不安的热潮在每位中国家长周围涌动,似乎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被裹挟的命运。
人们想让孩子拥有学习的快乐与选择的自由,但现实中有多少学校能够满足这样的需求?人们想让孩子摆脱以学习成绩定优劣的教育模式,但如何能摆脱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升学模式,又如何摆脱看重优质文凭的社会竞争模式?
“你今天要是进不了前一百,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你进不了重点高中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等于这辈子就完了。”对于《小别离》剧中女主角童文洁经常念叨的这句台词,一些家长也有同样的体会。“孩子每天做作业到半夜,有选择地参加兴趣活动和社会实践,孩子累,大人的闲暇时间也被挤压殆尽。”
选择纠结、无奈还是盲目从众
如此以来,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开始纠结:
究竟要不要早点送孩子出国读书?在国内读书的话,就意味着孩子不仅要在中国要接受12年的应试苦读,而且这种压力和付出不一定能换来以后较高质量的生活。
同时,中国国内学校对健康心态培养、学习的自由度和多元性、对体育的重视度都不如海外,还有食品安全等让人操心的事。
如果把孩子送出国的话,不但可以提高英语水平、拥有国际化教育背景,开阔眼界和心胸,增强孩子的独立性和适应能力,而且也许还能最终移民海外。
但是,出国留学同时也就意味着家庭的离别、亲情的损失,孩子能否适应海外环境也是个未知数。
因此,有钱没钱,先送孩子出国的想法,其实放映了大家对孩子教育问题深感焦虑的心态。当然,也有专家指出,一些家长焦虑情绪中有些非理性的成分,是从众心态的产物。盲目随大流,别人家的孩子都出去了,我们也不能落后。跟风随大流,这种现象和心态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曾经比较凸显,但如今,更多的中国家庭对于出国已经有了更多理性的选择和思考。
留学生们如何看待留学价值和收获
说到底,在家长们看来,出国留学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投资。
留学到底值不值,能否带来相应的回报,这往往是中国家长最为关心的。对于这个问题,留学生们自己其实最有发言权。
在调查了多名留学生与家长后我们发现,许多留学生认为,留学可以为学生带来专业学识与发展机遇,用通行的语言来相互了解。留学也是青年时期难得的锻炼机会,是一纸文凭外获得的宝贵人生阅历。除了流利的口语和烫金的学历,留学最重要的是帮助留学生重新审视周遭的世界,去感受异域风情的文化,并在其中学会求同存异,和谐相处。留学对重塑人格、价值观和世界观意义重大。
正如一位留学生所说的那样:很多人问我出国这些年到底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英语?文凭?其实,学到的就两样东西:一种被放到任何国家任何谁都不认识的地方都能生存下去的能力;一种名车豪宅已动摇不了愿意每天坐公车去追求简单梦想的平淡心态。这两样足以让一个人受益终身。
中国教育成强国发展短板
北京留学人员商会副会长说:“很多年轻的朋友问我应不应该出国留学,我说你但凡有机会,就应该出国。”他认为,留学生可以更具国际化管理经验、国际化知识、国际化概念、国际化视野,这是在中国国内学习办不到的。
对于目前国内盛行的有钱没钱,先送孩子出国的做法,西北大学留学中心建议是,在决定出国前,家长们不妨先考虑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真的适合留学。如果孩子过于内向、不善于沟通、独立能力差的话,最好还是不要先盲目出国,可以选择西北大学留学预科,在国内更好地提前适应国外学习模式。
究竟要不要去留学,需要多方面综合考量,而不应该是家长单方一厢情愿的选择。还是那句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其他优秀院校精品项目推荐在线咨询